科思创加速向循环经济转型,“塑料用完就扔模式将不可持续”

科思创
2020-06-10

“塑料用完就扔的这种模式将不可持续,对任何一个社会和经济体来说,我们必须要将一次性的生产和发展模式扭转过来。”日前,全球最大聚合物生产商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Markus Steilemann)在一场循环经济网络会议中表示,科思创希望加速向循环经济的转型,特别是在化学与塑料行业,为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经济的目标做出贡献。


基于上述愿景,科思创于2019年启动了一项战略计划,以一种整体性的方式在公司所有领域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该计划主要聚焦于四大领域:首先是要通过替代性原材料去替代石油等化石原材料,二是通过创新的回收再利用,三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的方式使得所有工厂都可以实现碳循环,四是通过合作以及跨界协作的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施乐文提到,“所有这些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所有的进展我们都希望通过KPI的方式进行衡量。”


就替代性原材料方面来说,目前化工企业仍依赖于化石燃料。“但是我们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比如通过生物质以及通过回收的材料可以实现对于化石燃料依赖的减少。”目前,科思创在汽车涂料的生产中尝试运用大量的生物质,以及通过二氧化碳捕获使其成为重要原材料,用于床垫的生产。


不过,全球二氧化碳倡议组织(Global CO2 Initiative)主管Volker Sick教授在同场会议中提醒,在材料上最终要实现替代还有着比较大的挑战,“因为在替代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成本比较高,特别是在初期会出现成本较高的现象。”但他认为科思创已经迈出非常坚实的一步,“这其实并不是技术问题,而实际上是一个成本问题或者是供应链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施乐文还强调,“对于科思创来说,我们不仅是一家高科技的生产企业,我们同时也是一家高科技的回收企业。”


施乐文认为,人类在废弃物的处置方面往往不得要领,但实际上塑料产品仍旧可以作为原材料导入到生产循环当中,“这涉及到我们必须要有回收科技上的进步。”他认为在这一环节,技术是其中的“金钥匙”,“比如说用化学回收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塑料转换回分子的原形,然后再将其运用到新材料生产当中,在这方面科思创有核心的技术专长。”


目前,科思创在回收技术上已经推出至少20个科研的项目。


施乐文还提到,在回收方面,科思创目前正与中国的农夫山泉进行合作。此前的1月10日,科思创与农夫山泉和聚碳酸酯回收企业奥塞尔签署了一项19升聚碳酸酯水桶回收增值再利用三方合作协议。根据此次协议,农夫山泉负责收集回收不再使用的19升聚碳酸酯水桶,年回收量约100万只。然后交由塑料回收企业奥塞尔进行切碎、清洗和再造粒。科思创对经处理的塑料粒子进行进一步加工,制成高性能回收塑料,并再次应用于电子电气、家电及汽车等行业。


在当天的会议中,当被问及20年后最重要的原材料时,施乐文表示,“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会是废弃物,然后是生物质、二氧化碳。但是也许会有变化,因为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很难押宝在一个材料上。”


除了废弃物、二氧化碳与生物质等替代性原材料外,施乐文认为可再生能源对于实现真正的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也同样重要。为此,科思创将逐步在生产中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据介绍,作为重要的第一步,科思创将从2025年起使用来自丹麦电力供应商沃旭能源位于北海风电场的电力,满足科思创德国各家工厂的相当一部分电力需求。


科思创前身为德国拜耳(Bayer)材料科技,2015年9月,科思创与拜耳公司分立,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并于同年10月6日在法兰克福证交所挂牌上市。


独立后的科思创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科技聚合物材料的生产制造,以及用于诸多日常生活领域的创新性解决方案的研发。服务领域涵盖汽车、建筑、木材加工和家具、电气和电子行业,其它还包括运动休闲、化妆品、医疗以及化工行业本身。


科思创目前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商之一,2019年销售额达124亿欧元。截至2019年底,科思创在全球拥有30家生产基地、约17200位员工。